热线电话:0311-85290821

黄柳霜:刻在美国硬币上的华裔面孔(2)

时间:2022年11月28日    热线:0311-852908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即便她的演技和东方神韵得到再多赞赏,也无助于使她突破好莱坞种族歧视的铜墙铁壁。她依然无法在银幕上与异族接吻,意味着她无法上升为主打演员,只能看着那些资质平平的白人演员出尽风头。就算在拍摄时表演过一些展现其魅力的激情戏份,上映前也会被无情地剪掉,使她的银幕表现大打折扣。更多时候,她只能出演妓女、鸦片贩子,或者作为一个工具人,为电影增添一抹中国色彩。

  这样的限制让她日渐难以忍受。1928年,23岁的她去往对华人更为宽容的欧洲,寻找新的机会。

  在东西方的夹缝中

  黄柳霜从美国向欧洲的一跃,也是朝向世界的一次冒险。这个选择让《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作者、美国科尔盖特大学历史系教授郝吉思十分佩服,他认为黄柳霜前往德国、法国和英国,让她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明星。1928年至1937年间,她多次前往欧洲拍电影,用英语、法语和德语说台词。“她在阿尔卑斯山度假,结交整个大陆的朋友,然后带着牛津口音回到美国,简历上写满了主演和多项成就,展示了她独特的世界主义。”郝吉思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此时不过二十出头的黄柳霜,已经是一个落落大方、谈吐优雅的文化名人。在柏林,她接受了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的采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聊了一晚上。本雅明几乎倾倒于黄柳霜的美丽和谈吐,在给杂志写的文章里,他不吝赞美之词,称其“开朗豁达的翩翩风度毫不造作……”法国人更为其着迷,在法国人眼中,黄柳霜美丽、睿智、优雅,她靠着自己的公共形象改善了华人在欧洲的形象。

  然而在中国,她的同胞对待她的态度始终矛盾。

  黄柳霜在全球的成功让中国人与有荣焉,《良友》和《生活》等杂志的报道,以“我国旅美明星黄柳霜”的口吻拉近关系。可是很多中国人又觉得,她的作品让中国蒙羞。一位民国政府驻美国副领事曾对米高梅公司高层说,黄柳霜每参演一部电影,就丢一次中国的脸。

  中西文化的冲突和断裂,终其一生伴随着她。在她演艺事业蒸蒸日上的那些年,家庭的反对声也从未停止。像很多华人移民家庭一样,黄柳霜的家庭就像一块传统中国植入洛杉矶的精神飞地。黄家在洛杉矶虽已繁衍到第三代,但从未切断与故土的联系。然而,在洛杉矶街头长大的黄柳霜,从思想到行为习惯已经彻底美国化。她精通英语,除了广东话,几乎不会读写中文。她在电影里将旗袍穿得魅力四射,而银幕下是个摩登女郎,常常穿着巴黎式的时装登上时尚杂志,还给自己买了一辆颇为新潮的威利斯骑士六缸汽车。

  刨除那些令她苦恼的来自中国传统观念的枷锁,她对中国始终怀有内心的归属感。从20年代起,她就有了回到中国的念头,最终于1936年成行。

  那一年,米高梅公司筹备将赛珍珠的普利策奖小说《大地》搬上银幕,故事以中国农村为背景,灵感来自于赛珍珠在江苏和安徽农村生活的经历。这将是好莱坞为数不多正面描绘现实中国的作品,黄柳霜渴望扮演女主角阿兰。即便报界和很多观众都在为她呼吁,但最终,米高梅公司还是选择让两位白人演员化妆成中国人,出演男女主角。

  黄柳霜愤愤不平,决定离开好莱坞访问中国。九个月的中国之行中虽难免有杂音,但中国人给予她的热情接纳令她终生难忘。她广泛结交中国名流,包括顾维钧、梅兰芳、林语堂等人,人们盼望着黄柳霜与胡蝶这两位最红的女明星相遇,她们也满足了公众的期待,在上海留下了著名的合影。

  从后来的行动来看,1936年的寻根之旅毫无疑问加深了黄柳霜对中国的感情。次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对角色的选择发生了变化,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正面,以呈现真正的中国人形象。因为对中国的军事援助,美国上下对中国的态度当时也趋向友善。1937年的《上海女儿》中,她饰演了一位勇敢揭露非法走私的华裔妇女;1942年的《重庆来的女士》中,她出演了一位指挥游击战的女战士。访问澳大利亚时,她专门排演了一场舞台表演,控诉日本人对天津租界侨民和中国人的迫害。

  她不仅拍摄支持抗日的电影,还将大量时间用在美国援华联合会、红十字会等机构的活动中。她拍卖自己收藏的旗袍为中国捐款,筹款捐献中国紧缺的药品,得到李宗仁的致函感谢。不过,她的付出并未得到应有的肯定。

  1942年至1943年,宋美龄访美作政治宣传,在好莱坞也受到热烈欢迎。宋美龄与英格玛·褒曼等最当红的女明星一起出席活动,但作为华裔的黄柳霜却没有受到邀请。在活动筹备时,中方代表团就专门交代,不要邀请她。

  宋美龄所代表的中国精英阶层的态度,影响了美国人对黄柳霜的看法。郝吉思认为,他们对黄柳霜的抵触,后来被美国左翼学者吸收,很大程度上是她在美国名声恶化的主要原因。直到数十年后,她承受的恶名才被时间洗刷,她对中国抗战所做的贡献,应当被铭记。

  超越偶像

  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黄柳霜的命运,都是好莱坞华裔演员集体命运的折射。

  在黄柳霜争取《大地》的主角位置时,另一位华裔演员也在争取这个角色,同样落败了。这位比黄柳霜年长两岁的女演员杨秀,也是一位几乎被遗忘的优秀演员。与黄柳霜略有不同的是,杨秀努力在银幕上塑造的是受过教育的、具有贵族魅力的中国女性形象,从不扮演被虐待或杀戮的角色。杨秀拥有博士学位,是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学生。她的受教育经历,让公众将她区别于其他华裔演员。

  不过,杨秀即使抬高了一点天花板,却无法真正冲破种族主义的桎梏。在克拉克·盖博、葛丽泰·嘉宝、马龙·白兰度等巨星主演的影片中,她出场时间不多,一般在海报底部的演员表中位列前十。加拿大多伦多都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云翔正在撰写杨秀的传记,希望像黄柳霜的经历一样,重新打捞这位值得尊敬的女性。高云翔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杨秀拒绝西方种族主义将中国人与无知和奴役联系起来的立场,展示了一个国际化的“中国女人的最佳状态”,但她在好莱坞的主要电影只能扮演配角。

  “在保守的好莱坞,当许多亚裔演员在有限的中国和亚洲故事中寻求角色和工作时,黄柳霜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种族主义刻板形象的象征。”高云翔说,黄柳霜为其他华裔演员提供了启迪: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中,一个人以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20多年前,当郝吉思开始写《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时,一位资深亚裔美国学者轻蔑地驳斥了这个项目,认为她是个尴尬的角色,应该被忘掉。但这20年间,黄柳霜的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所有阶层的华裔美国人都为她成为第一个银币上的亚裔面孔而骄傲。从我那本传记之后,已经有了关于她的另一些传记、儿童读物、纪录片,一部传记片也在制作中。”郝吉思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黄柳霜的名誉已经被完全恢复,她现在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去年11月,美国洛杉矶的奥斯卡电影博物馆举办了黄柳霜影展,放映了她的五部作品,涵盖从初试啼音到红遍美欧的代表作,影展的名字叫作:《超越偶像:黄柳霜》。影展的介绍为她“翻案”:“一次又一次,她被塑造成刻板的角色或被降级为配角……她的(艺术)遗产直到今天仍然充满活力。”

  当她被电影界忽视时,在时尚界和艺术界却会被想起。这位跨越中西的女明星,以独特的时尚品位为后世留下启迪。1973年,亚洲时装设计师协会以黄柳霜的名字命名年度大奖。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尤其崇拜她,曾设计一件拼贴艺术品“疯狂的镀金拖鞋”,表达对她的敬意。画中弧度极高的鞋让人联想到缠足,折射了她被束缚和压制的艺术生涯。

  黄柳霜去世近半个世纪中,在中国极少被人提起。中国报刊上有关黄柳霜的文章,是从2006年开始出现的,前一年是黄柳霜诞辰100周年。如今,人们得以剥离种族主义和花边新闻的视角,更为公允地看待这位才华横溢的女演员。在国内视频网站上,数以百计网友自发上传纪念黄柳霜的视频,包括她主演的电影片段的剪辑,借此可以一瞥黄柳霜的银幕风采。

  黄柳霜是一个符号,人们不断透过她一生中的某些经历,透视好莱坞、美国乃至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里亚裔女性遭受歧视的过去和现在。直到今天,每当人们试图带着历史眼光去分析华人在好莱坞的地位,以及亚裔女性在西方视角中的演变,黄柳霜始终站在思考的起点处。不过,黄柳霜也不仅仅是西方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下的一个符号,她以自己的创造性,冲破了很多时代的束缚,将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留在了历史中。

  她用整整一生辛酸的旅程,讲述了一个百感交集的故事。而她自己也不可能想到的是,她的故事将打开无数引人深思的话题,直到百年后,也远未穷尽。

  发于2022.11.28总第1070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黄柳霜:刻在美国硬币上的华裔面孔

  记者:倪伟

  运营编辑:王琳

  《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第43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上一页] [1] [2]

编辑:【吴金铭】
中新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新闻热线      |      法律顾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