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平泉市组织科技特派员入户帮扶 助力乡村振兴
中新网河北新闻6月7日电 (张桂芹 李平文)“夏季棚室香菇管理,要时刻关注气候变化,按照技术要求注意温度、光照、水分和通风,严格做好各项管理工作。”近日,在河北省平泉市黄土梁子镇食用菌温室大棚内,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特派员孙彦平正在现场为菌农进行技术讲解、答疑。

为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9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各乡镇食用菌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菌农户,传技术、送信息、抓培训、搞服务,开展志愿帮扶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科技先行。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认真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坚持以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科研和技术推广优势,以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为载体,创新“产学研推一体化”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基地设施,夯实培育基础。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强化项目管理,加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教学工作,针对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在全市生产经营主体中遴选出产业带头人450人纳入培育对象库,并重点对具有创新思想的青年产业带头人开展教育培训,增强管理能力、提升业务素质,在实践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创新培育模式,提高人才质量。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遵循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要求,在课程体系上建立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和能力拓展三大模块,在培训形式上突出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民学习特点,按照分段式、参与式安排课程,坚持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学员线上学习并举,实地指导与线上服务相结合,实施“科技特派员包片、特聘农技员包村、高素质农民带户”的成果转化与推广模式,形成“课题+实操+示范+推广”的培训体系,通过科研把简单的技术理论化,通过推广把复杂的理论技术化,激发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活力。
据介绍,今年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整合人才和资源优势,微信直播共180余小时,入户指导120余次,指导建设食用菌温室大棚100余座、保鲜库1100平方米,促进了菌业发展、菌农增收和乡村振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