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311-85290821

雄安“智慧基因”吸引年轻人扎根“未来之城”

时间:2022年04月06日    热线:0311-852908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航拍雄安郊野公园雄安园主场馆。(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中新社雄安4月3日电 题:雄安“智慧基因”吸引年轻人扎根“未来之城”

  作者 赵丹媚 崔涛

  要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建设的城市,要成为一座虚实互动、孪生共长的数字智能之城……雄安,从“出生”时就被赋予了“智慧基因”,也正因为如此,五年来,雄安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来到这座创新之城工作、创业。

图为4月3日,正在建设中的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项目。 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图为4月3日,正在建设中的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项目。 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雄安作为一个巨大的‘试验田’,支持我们碰撞出新想法,并切实拿到路上实践。”2020年11月,23岁的姜春雨来到雄安,成为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创新联合会数字交通实验室的中的一员,与该实验室众多“90后”一起,参与到雄安新区智慧交通建设。

  千年大计,交通先行。除了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姜春雨说,雄安新区正在构建人、车、路、网、云协同的新一代交通体系。该体系主要借助于雄安新区“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优势,从而构建出全域物联感知和瞬时响应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再融入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进而提供更安全、高效、智能的交通服务。

图为4月2日,航拍雄安新区千年秀林。(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图为4月2日,航拍雄安新区千年秀林。(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来到这里之后,我发现,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这些并不是口号,雄安建设者们在一天天实现它。”姜春雨感慨道,在雄安两年多来,他见证了京雄城际铁路全线贯通,雄安高铁站同步投入使用、雄安郊野公园以及悦容公园交付使用……“我自己上周刚搬到容东片区,里面的配套设施非常完备,而我刚来的时候这还是工地。”

  同样被雄安“智慧基因”吸引的还有此前在国外从事国际供应链、大数据工作的“90后”吴汉辕。“新区是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云’上一座城。”谈起为何要来雄安工作,吴汉辕直言亲眼目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出于对新区整个快速发展大环境以及对自身发展的双重考虑,决定来这里闯一闯。

资料图为2021年4月26日,数字交通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无人车测试。 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资料图为2021年4月26日,数字交通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无人车测试。 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无论是投入使用的雄安新区容东城市运营管理中心,还是有着雄安“城市大脑”之称的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项目,雄安处处体现着“数字雄安”的创新理念和智慧之光。

  “从技术发展层面来说,我觉得雄安这五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我们越来越有底气了。”作为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创新联合会区块链实验室应用支撑组组长,吴汉辕说,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全面布局数字化,将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

图为4月3日,正在建设中的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项目。 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图为4月3日,正在建设中的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项目。 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为了给未来到这里的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以及为雄安成为“数字城市”标杆做准备,作为新区建设者之一,吴汉辕觉得虽然忙碌,但甘之如饴。“在这里你能比较直观地体会到城市规划发展思路,所以,当你参与其中时,也会被带入一种快节奏、高效率的状态。”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累计选录招聘“双一流”高校人才1000余名,项目合作引进规划建设重点领域人才100余名,新增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3万余人。从数字道路,到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对“千年秀林”的数字监管,再到正在建设中的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项目,雄安正以其“智慧基因”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年轻人在这片创新“试验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完)

编辑:【梁周杰】
中新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新闻热线      |      法律顾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