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三河:“检察公益林”治愈“生态伤痕”
中新网河北新闻8月9日电 (葛浩莹 张冬梅)近日,三河市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滥伐林木罪刑事案件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滥伐林木的行为可能破坏生态环境,遂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办案过程中,具有生态环境修复义务的当事人表示认罪认罚的同时,愿意采取补植林木方式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经实地调查,发现已经无法在原址补栽林木。经专业机构评估,涉案当事人在三河市检察公益林内补种树木300棵。
据介绍,为深入推进“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三河市人民检察院提出建立“检察公益林”进行替代性修复生态环境的方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并共同研究制定了可行的实施方案。今年3月22日,廊坊市首个“检察公益林”正式揭牌,揭牌仪式后参加活动的所有人员在此开展植树节义务植树活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当事人同时履行补植复绿义务。

该检察公益林位于三河市福山新区甘泉寺遗址公园内,主要用于破坏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违法犯罪行为人进行替代性修复受损生态,多功能承担生态修复、补植复绿、义务植树、公益植树,充分发挥打击、保护、监督、教育职能,推动该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生态利益的填补和续造。
三河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欣表示,“我院将以此为契机,践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生态环境‘破坏者’向‘守护者’身份转变,通过办理一个案件,恢复一片青山,为修复三河矿山生态贡献检察力量。”
据介绍,“检察公益林”的创建,有效破解了具有生态环境修复义务的当事人选择替代性修复时存在的原址无法修复、操作程序繁琐等难题,从注重金钱赔偿向注重环境修复效果转变,以创新性修复方式实现实质性修复效果,确保了公益诉讼成果立地见效,在诉前使社会公共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