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强法院运用心理辅导助力矛盾实质化解
中新网河北新闻5月13日电 (崔志平 孙明磊 贾增伍)近日,河北省武强县法院尝试将心理疏导引入案件调解等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实现了案件高调解率。

引入心理疏导,彰显人文关怀。该院在诉前、诉中调解时发现,基层纠纷往往是情、利、理、法交织共存,当事人因司法预期过高、自我认知固化、情感亟需宣泄等心理因素,往往是案件办结但“心结”未解。对此,该院在司法过程中引入心理辅导干预机制,积极探索“心理疏导+法律调解”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彰显司法温度和温情,满足人民群众被理解、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和日益多元化的司法需求。
提高队伍技能,打造研学基地。该院设立了“矛盾调解心理辅导中心”,根据心理学专业特点进行装饰布局和光线设计,突出公平、中立心理暗示,营造放松、舒适的氛围。该院从具有心理学及法学双专业背景的干警中,择优选出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2名干警,牵头组织各业务庭室的司法辅助人员,组建了“法律+心理”双专业团队。为进一步深化“心理疏导+法律调解”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该院正式挂牌“心理辅导研学实践基地”,积极加强与省内高校的联系合作,初步确定涉诉纠纷化解心理学的研学课题,强化理论提炼总结,提升心理疏导技能。

完善机制流程,深化辅导运用。该院注重健全研学实践工作机制,确保心理辅导高效介入和精准运用。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首先对案情、当事人家庭状况、人格特点等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填写《纠纷化解心理服务评估表》,对有心理服务需求的,及时报矛盾调解心理辅导中心进行对接介入,双专业团队实施心理辅导实现定纷止争。今年以来,该院已开展心理辅导20余人次,实现案件调解率45.3%,有效促进了矛盾实质化解和社会和谐稳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