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尾矿“包袱”到产业“富矿”:承德宽城的转型蝶变
中新网河北新闻3月12日电 (袁宝利)在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松岭镇,一座占地60亩的现代化厂房里,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筛分、浓缩、浮选、过滤……成堆的铁尾矿经过多道工序“洗筋伐髓”,摇身一变成为化工原料磷精粉。
这里是宽城满族自治县云基磷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也是宽城经济转型的缩影——通过“吃干榨净”尾矿资源,这座曾经的矿业大县正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过去堆成山的铁尾矿是环境负担,如今成了‘香饽饽’。”云基磷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郝会策指着车间外堆积如山的尾矿介绍道。企业每年处理2800万吨铁尾矿,通过浮选工艺,每35吨尾矿可提取1吨30%品位的磷精粉,年产量达120万吨,产值突破8亿元。这些磷精粉作为化肥原料远销湖北、四川等地,不仅让企业年税收贡献超千万元,更带动当地18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端稳“饭碗”。
云基磷业有限公司的“点石成金”术,撬动了宽城产业转型的杠杆。在松岭镇,用户侧储能电站、卓益磷业等配套项目相继落地,形成“尾矿提磷—磷精粉加工—磷化工延伸”的循环产业链。
宽城县委书记张成算了一笔账:“全县10个尾矿提磷项目全部投产后,磷精粉年产能将达300万吨,预计年产值25亿元、税收3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支柱产业!”而总投资42亿元的磷化工项目更将推动资源化利用迈向高端,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跨越。
宽城的转型之路始终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云基磷业有限公司采用智能化回收技术,每年减少尾矿堆积量超千万吨,同步推进矿山复绿工程,仅京城集团便投资1.32亿元打造“矿山公园”,种植经济林木2万余株,修复生态面积13886亩。在孤山子村,矿业反哺乡村振兴的实践如火如荼——村民享受免费教育医疗、年人均福利超3000元,昔日的尾矿库区变身“花果山”。正如村民李占峰感慨:“守着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当轰鸣的机器声与山间的鸟鸣交响,当磷精粉的产值数字与百姓的笑脸同频,这座燕山腹地的县城,正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内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