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州深化“五融五化”体系建设 构建基层治理服务新格局

时间:2025年07月10日    来源:中新网河北

  中新网河北新闻7月10日电 (崔志平 耿自清 马景倩)近年来,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紧扣基层治理现代化目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破解治理难点堵点为突破口,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形成“五融五化”工作体系,有效整合各方力量,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服务精准度与群众满意度,通过志愿服务“小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能量”。

冀州区开展“银龄相伴 耆年尽欢”主题活动,社区志愿者与老人同游戏、包香囊。 董振军 摄

  组织融合,推动志愿服务联盟化。冀州区广泛联合志愿组织、爱心企业成立志愿者联盟,吸纳社会组织、学校等组建“社区合伙人”,整合社区网格员、物业人员等力量,凝聚志愿服务强大合力。各社区立足自身特色,开展“古城文化”研学、科普教育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同时,建立“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机制,促进专业社工与志愿者进行经验交流、技能互补,有效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逐步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基层服务新格局。

冀州区古城社区联合辖区医疗志愿者队伍,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义诊服务。 董振军 摄

  阵地融合,推动志愿服务一体化。冀州区统筹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图书阅览室、科普室等多元阵地资源,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将分散的服务空间串联升级为集理论宣讲、文化传承、科普教育、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特色文化研学基地。在空间布局上打破壁垒,通过功能叠加、场景复用实现“一室多用”。例如,古城社区将图书阅览室与科普室联动打造“书香科普角”,既满足居民阅读需求,又开展科技体验活动;在活动设计上,围绕传统节日、主题教育等策划系列实践活动,推动阵地与活动深度融合,形成“15分钟志愿服务圈”。创新推广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1+N”联动模式,构建志愿服务协同网络,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专业社工、志愿者、公安片警、驻区律师、包联法官等多方力量,组建“邻里帮帮团”“矛盾调解队”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实现资源共享、问题共解。

  上下融合,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冀州区搭建“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需求收集矩阵:线上依托“智慧冀州”APP、民生冀州小程序等数字化平台,开设24小时需求反馈专栏,结合居民议事群日常交流、“微心愿”征集活动,实时捕捉群众诉求;线下深化志愿服务融合机制,推行民生需求“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接单-过程督单-群众评单-总结归档”六步闭环办理流程,组织网格员、社区工作者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应”。建立动态化供需匹配机制,定期梳理志愿者联盟在文化宣讲、便民服务、助老扶幼等领域的“资源清单”,通过与群众“需求清单”精准匹配,实现“群众点单、志愿送单”的点对点服务模式。

  项目融合,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冀州区依托“拉呱会”“物业网格员联席会”等基层协商平台,精心培育“五民”群众工作法项目,通过“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全链条自治模式,充分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每月定期举办“睦邻文化公益集市”,整合政务、司法、医疗等领域资源,组织专业志愿者团队,为居民提供政策解读、法治宣传、义诊义剪等一站式便民服务。针对老年群体特殊需求,打造“银发互助公社”帮老服务项目,构建“网格四步闭环帮扶机制”,通过需求摸排建台账、精准匹配定方案、上门服务解难题、跟踪回访促提升,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安全排查、情感慰藉等在内的十大类暖心服务。在青少年关怀领域,联合好人网冀州站推出“湖城笃行爱心学堂”项目,开设沙画创作、传统茶艺、国学经典等特色课程,既满足未成年人多样化成长需求,又推动传统文化薪火相传。通过系统化项目运作、专业化资源整合,推动志愿服务从零散化、碎片化向体系化、专业化跃升,切实提升服务精准度与群众满意度。

  人文融合,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冀州区深挖地域文化根脉,推动志愿服务与本土人文生态深度交融,匠心打造“惠民冀州”“历史经纬文化古城”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以文化浸润为核心,通过活化历史遗存、传承非遗技艺、宣讲地域故事等实践,滋养居民精神沃土,提升社区文化认同;以品牌化运营强化服务穿透力,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情感纽带,持续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居民归属感,让志愿服务成为彰显冀州人文魅力的流动名片。

  下一步,冀州区将全面推广“五融五化”工作体系,着力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从社区单元向全区基层治理领域拓展延伸,打造覆盖全域的服务创新路径。通过培育专业化志愿者队伍、实施精准化服务项目、开展多元化志愿活动、完善规范化治理机制,构建“专业引领+多元参与”的服务生态,让民生服务更具温度、治理效能更显力度,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满足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志愿动能”。(完)

编辑:【梁周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