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赤子”塞罕行:在绿色奇迹里,让青春与信仰相遇

时间:2025年07月23日    来源:中国网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的“青山赤子”实践队:段力文、施苏倪、陈奕、郑云升、李婕、何茜懿、段盈帆、郭可铭、严冉、董小茹一行十人,于7月7日至11日踏上了塞罕坝这片承载着绿色奇迹的土地,开启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实践之旅。这绝非一场普通的行程,而是一次与绿色史诗深度交融的灵魂对话,每一步都满含着感动与对使命的新认知。

  历史印记,触动初心

  初见塞罕坝,展览馆昏黄的灯光下,“六女上坝”照片中姑娘们裹着臃肿棉袄、睫毛沾着风沙却依旧明亮的笑容,与展柜里磨穿底的胶鞋形成强烈冲击——鞋帮上的沙砾仿佛还带着当年踩在冻土上的重量,“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标语斑驳如岁月的皱纹。队员们瞬间读懂,课本里“艰苦创业”四字,是前辈们用冻裂的双手、磨破的衣衫,蘸着汗水与霜雪写就的。这让来自电子与光学工程、柔性电子领域的队员们更加明白,科研与实践的初心,正与前辈们“扎根荒漠”的坚守一脉相承。

  转至王尚海纪念林,夕阳透过松针洒下光斑,触摸松树粗糙的纹路,队员们仿佛在数那些凌晨栽苗的星子——从成活率10%到99%的奇迹,

  藏着多少个冻紫的黎明、多少双寒风中取暖的手?风过松涛里的隐约笑声,更让大家暗下决心:电子与光学、柔性电子学领域的技术研发,何尝不是另一种“荒漠造林”?前辈们种下有形的树,我们要用专业知识培育守护绿色的“技术之树”,让每一次传感器的精准探测、每一套算法的优化升级,都成为延续这份坚守的力量。

  技术赋能,守护林海

  在防火指挥中心考察时,队员们敏锐发现无人机系统存在“炊烟误报为火源”的问题。依托电光柔院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积累,大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系统性优化方案:引入 SWIR(短波红外)传感器增强烟雾穿透能力,构建热源温度梯度模型精准区分山火与炊烟,同时尝试用基于光传感器的视觉火源识别算法辅助定位火源。这些方案旨在让守护林海的“眼睛”更精准,也是队员们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力量的生动体现。

  绿色实践,深化认知

  七彩河光伏电站中,蓝色光伏板阵在草原上铺开,板下金莲花绽放,牛羊在板间空隙啃草,风吹过光伏板阵列,发出“哗哗”的轻响,如同自然与科技的和弦。队员们俯身观察光伏板与草地的衔接处,发现板底支架采用的柔性缓冲材料,这种材料既能适应地形起伏,又能减少对植被的压迫,正是柔性电子技术“柔性适配、绿色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看着光伏板将太阳能通过光电转换原理转化为照亮万家的电能,面板上的光学涂层高效捕捉着每一缕阳光,队员们不禁感叹:原来课本里的一串串公式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能让沙地长草、花开满坡的“魔法”。这种“理论照进现实”的冲击,让大家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有了更鲜活的认知——从光伏板的光学设计到柔性支架的材料选择,电子与光学技术、柔性电子创新都在生态保护中找到了温暖的落点,心里又暖又软。

  亲手种树那天,塞罕坝的日光格外烈,队员们一手拿锹、一手拎苗,几步路就汗流浃背。在当代种树人的指导下,大家专注于“扶稳树苗、踩实泥土”,手掌磨得发红仍干劲十足。当清冽的水浇下,顺着缝隙渗向根系,叶尖滚落的水珠在阳光下闪成星光——这不仅是对“种绿”的体验,更让队员们体会到“扎根”的力量:无论是树苗冲破冻土,还是科研突破瓶颈,都需要这份执着与坚持。

  传承精神,延伸行动

  站在海拔近两千米的塞罕塔顶,山风呼啸着送来百万亩林海的涛声:从 11.4%到 82%的森林覆盖率,从黄沙漫天到年固碳 86万吨,每棵树都在宣告“我们做到了”。这份“把荒漠种成诗”的中国浪漫,让队员们更加明确了传播的意义。

  大家设计了“旅游 +研学”融合路线,串联展览馆、纪念林、光伏电站等点位,在路线中自然融入“红外传感技术如何守护林海”“光伏板能量转化原理”等知识科普;同时创作“一棵松”钥匙扣、“黄沙变绿洲”明信片等文创产品,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塞罕坝故事,让更多人看到科技与绿色发展的深度结合,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的要求,让塞罕坝精神和绿色发展理念广泛传播。

  塞罕坝的风,吹来了六十年的绿色史诗,也吹动了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学子的青春涟漪。队员们深知,塞罕坝精神不是展馆里的标语,而是前辈们的坚守,是光伏板折射的阳光,更是当代学子用专业能力延续的责任。“让绿色生长”的信念,已顺着掌心的温度、融入技术探索的细节、凝结在文创的巧思里,在青春里扎根发芽,终将随风长向更远的地方。

编辑:【李玉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