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围场发展民宿经济 打造乡村振兴“聚宝盆”
中新网河北新闻3月2日电 (张桂芹 赵立国 王东岭)走进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镇,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屹立在道旁,一间间民宿镶嵌在连绵的青山里。
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围场县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在围场县哈里哈镇钓鱼台湿地公园,沿着栈道穿行,湖边的花草随着风儿翩翩起舞,一步一景,令人沉醉。从湿地公园往上走,伊逊河像一条透明的丝带,亮闪闪地环绕在山间。
据了解,哈里哈镇历史人文底蕴厚重,翠花宫、扣花营等优美历史传说广为传颂。
以“扣花公主”故事命名的扣花营村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河北省民俗文化村”。这里的满族特色村寨、翠花宫、十里画廊、缘成寺等景点,已成为旅游沿线一道靓丽风景线,吸引着八方游客。
“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守着好生态过上了好日子!”哈里哈镇扣花营村农家乐经营户邢国林说,依靠开办农家院,他不但顺利脱贫,日子还越过越好。

今年60岁的王月华,性格爽快。“家里有三口人,自从经营了农家乐以后,家里的年收入由以前的几千元增加到如今的十几万元。”她笑着说。
据悉,围场县打造哈里哈镇扣花营村精品民宿项目,通过就业、分红等多种形式,使农户实现增收。如今,围场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好产品成了增收致富“聚宝盆”。
“以前大家都养牛,村里到处都是牛粪,臭气熏天连自己家人都不愿呆。”八十三号村农家院女主人安素华指着新建的房子,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如今牛棚拆了,新房盖了,招揽到许多外地游客。”

借着“旅游热”,围场县的山野特产、手工工艺、交通运输等外围产业也火了起来,就连林间的山野菜也成了当地农民收入的收入来源。
如今,沿着伊逊河水一路前行,整齐划一的满族大院、宽敞的街道、明亮的街灯,一个个村庄犹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镶嵌在木兰大地,让人陶醉、让人向往。
目前,围场县建成民宿标杆村2个、国际村1个。民宿为乡村带来人流量和消费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城乡融合、项目投资、产业转型、人才回归等,对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有积极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