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围场:奏响林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时间:2025年03月06日    热线:0311-85290821   来源:《中国新闻》报

承德围场:奏响林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燕山北麓的广袤林海中,一场生态价值转化的深刻变革正在上演。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创新探索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协同发展路径,在茫茫林海中书写着新时代的绿色答卷。

  2024年,围场全县林业总产值突破28亿元人民币,森林覆盖率攀升至60.25%,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塞罕坝林海。劳志刚 摄
塞罕坝林海。劳志刚 摄

  守护绿色“水库” 筑牢京津生态屏障

  初春的哈里哈镇莫里莫村,护林员王秀兰穿行在83%森林覆盖率的山岭间。这片土地是京津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阻挡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风沙南侵的第一道防线。据统计,围场现有林地81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138万立方米,水源涵养量5.42亿立方米,每年可为京津地区蓄水2亿立方米左右,被誉为“生态水塔”。

  “我们构建立体化生态防护体系,栽植生态林、发展经济林、保护天然林,治理退化草地,形成梯度防护网络。”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杨永利介绍,围场实施“三北”防护林提质增效工程,获评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单位。

  2023年,围场启动“智慧林业”二期工程,在实现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的基础上,结合AI识别和物联网技术,实现200万亩林地的火险、病虫害实时监测。

  2021年以来,围场完成营造林67万亩,治理退化草地1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25平方公里,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572亩,并打造10个省级森林乡村。2024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2天,综合指数居河北省前列。

  森林资源是生态平衡的根基,也为水资源涵养提供了天然保障。依托冷凉气候和丰富冷水资源,承德清青锦瑞渔业有限公司引进应用高原冷水鱼养殖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采用“淡水育苗+深远海养成”模式,养殖周期缩短近6个月,孵化成活率达98%。预计2025年底首批1200吨成鱼上市,稳定运营后,年供鱼苗500万至1000万尾。未来国内深远海三文鱼养殖中,每三尾就有一尾来自围场。

  激活多元“钱库” 解锁产业富民密码

  惊蛰时节,四道沟乡金红苹果种植基地内,乡土专家王忠志正向果农传授拉枝、撑枝技术,既能提高挂果率,又能增强树体抗风能力。

  近年来,围场优化林果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沙棘、金红苹果等经济林产业,全县经济林达194万亩,培育出四道沟乡和张家湾乡巴头沟村等专业果品乡村。2025年,围场与京东农场合作的数字化果园将实现“扫码溯源”,预计年产值可达千万元。

  苗木产业升级同样亮眼。围场作为针叶树种苗木原产地,拥有7.5万亩基地,年产值近7亿元。通过“木兰木作”品牌升级和“新华·木兰围场针叶树种苗木价格指数”发布,产业话语权持续提升。2024年,围场举办三北·围场林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苗木交易大会,签约额达4.5亿元,为产业转型注入新动能。

围场新品种沙棘成熟坐果。张丹 摄
围场新品种沙棘成熟坐果。张丹 摄

  丰盈森林“粮库” 端牢生态饭碗

  森林蕴藏着丰富的食物,是天然的大粮库。围场加速构建林上、林中、林下“大食物观”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因地制宜合理种植适应当地的森林食品品种,积极开展林粮资源经营利用模式,全方位、多途径开发森林食物,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超临界CO2萃取车间,金黄的沙棘果变成高纯度原浆。承德宇航人高山植物应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采取“企业+基地+村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企业免费教授苗木扦插栽植技术,并实现对口收购、金融扶贫。

  截至2024年末,围场沙棘总面积超60万亩,产值4.8亿元。曾经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的“生态树”,如今已经形成种植、加工、研发于一体的沙棘全产业链,带动2万余农户实现增收。

  此外,新拨镇大素汰村栽植苍术等中药材;四道沟乡菌农李建国的5亩赤松茸一茬收入3万元;棋盘山镇醉御园家庭农场采用“设施农业+生态种植”模式,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2万元。2024年,全县全年林下种植、林下采集山野菜0.43万吨,花卉中药材0.5万吨,实现年产值1.37亿元。

十里画廊灵芝仙谷内,技术人员实地观测。 王立群 摄
十里画廊灵芝仙谷内,技术人员实地观测。 王立群 摄

  做强生态“碳库” 迈向绿色未来

  在获批绿色金融试点县之后,2024年,围场又获批省级林业碳汇试点县,森林碳汇成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全国首个认证碳中和酒店——河北承德伯斯特·君澜度假酒店,通过购买等量塞罕坝机械林场碳汇抵消575吨碳排放,实现了特定时段的碳中和。

  在莫里莫村,通过委托国有林场,科学抚育1500亩分散林地,碳汇能力提升30%,农户获得采伐收益分成。同时,围场依托国有林场与村集体或农户合作共建,引入林业企业建储备林基地,解决集体林经营难题,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赢。这种“国家得绿、集体得利、农民得益”的机制,使513万亩集体林焕发新生。

  如今,围场正构建“林业碳汇+”体系。通过开发碳汇项目,围场创新推出“一碳生四金”模式,即碳汇价值、品牌溢价、经营收入、分红收益模式,并通过探索“碳汇+金融”“碳汇+旅游”等模式,探索打造碳中和酒店、碳中和会议等碳汇经济新业态,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围场方案”。

  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围场坚持系统思维,把山水林田湖草沙当作生命共同体,同步推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二者相辅相成。借助智慧林业、碳汇交易等新技术新机制,将生态价值激活,赋予其市场化的实现途径。通过共建共享,让群众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与受益者。同时,围场积极布局绿色金融、碳汇经济等新赛道,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提供宝贵范例。

  “展望未来,围场将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与修复,依托生态资源,科技赋能、优化结构、延伸链条,全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刘洋说。

  王夏菲 张桂芹 张丹/文

编辑:【梁周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