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州:巧用“治理密码”解锁乡村高颜值

时间:2025年03月05日    热线:0311-85290821   来源:中新网河北

  中新网河北新闻3月5日电 (崔志平 辛培)近年来,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通过机制创新与科技赋能,以“责任化、智慧化、全民化”的“三化”改革,着力破解“垃圾围村”难题,不仅使农村环境治理成本降低了近20%,还让23万农村常住人口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责任“分家”:从“一锅粥”到“分灶吃饭”

  过去,冀州区的农村垃圾治理采用“全外包”模式,却因责任不清导致效率低下。2022年,该区启动一场“责任革命”:将日常保洁与垃圾转运“分家”。冀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聘请专业公司负责垃圾转运,乡镇则自主管理村庄保洁,各村按需聘用保洁员。冀州区农业农村局作为“裁判员”,每月考核乡镇和企业的履职情况,考核结果直接与费用拨付挂钩。

  “这就好比‘分灶吃饭’,各司其职才能激发效率。”冀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同志打了个比方。改革后,冀州区年治理成本从2100万元降至1765万元,人均费用下降16%,区级财政压力大幅减轻。更关键的是,通过“分级付费”机制——区财政承担转运基建,乡村自筹保洁支出,倒逼各村精打细算,用“小资金”撬动“大成效”。

  科技“上阵”:无人机巡村、系统盯车,垃圾无处遁形

  在冀州区,垃圾清运车装上了“电子眼”,借助第三方公司的“途强在线”系统,55辆清运车的作业轨迹、装载量等数据实时上传后台。一旦某辆车未按路线收运,系统立即“报警”,乡镇管理员5分钟内就能联系司机整改。

  “科技手段让监管从‘人盯人’变成‘数据说话’。”冀州区农业农村局一工作人员说,每月无人机还会对382个村进行全域扫描,连犄角旮旯的垃圾堆都能精准识别。此外,“日产日清”清单化管理确保新增垃圾不过夜,全区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去年建成的泰达垃圾焚烧发电厂,更将每日500吨垃圾转化为绿色电能,让“废物”成了资源。

  全民“当家”:创新机制完善治理平台

  在乡村,村民拎着废旧塑料瓶到村委会兑换牙膏、肥皂已成常态。这种“以废易物”的激励模式,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不仅如此,各村还将环境卫生写入村规民约,推行“门前三包”,村民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

  依托治理模式,冀州区1341个网格、1802名网格员成为环境整治的“前哨兵”,“智慧冀州”APP、民生冀州小程序和24小时电话服务热线则让群众诉求直达管理部门,问题办结率达95%。

  如今的冀州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巷道整洁有序,小游园与微景观点缀其间,昔日的“垃圾死角”已转变为热门的网红“打卡”地。冀州区的实践打破了“砸钱治污”的惯性思维,用机制创新与群众智慧开辟了一条可持续路径。(完)

编辑:【梁周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