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脚板”到“智慧眼” 《文明冀事》带您看两名长城“守护者”的接力守望

时间:2025年10月24日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

  在河北涞源,长城乌字号保护员李勇的巡护路,一走就是37年。乌字号长城是明长城里原始风貌保存最完整的段落之一。71座敌楼,如同一串璀璨的明珠。李勇守护的是从40号到66号之间的27座敌楼。他要定期记录长城的完好状态,及时发现裂缝、坍塌等隐患。

  保定市涞源县长城乌字号保护站站长 李勇:巡视长城我不喜欢走同一条路,就是喜欢从边边角角、无人走的地方去走,因为这个能发现好多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2015年的冬天吧,这个方向那个山谷里边,无意间在别人的地边,发现咱们乌字号唯一一块牌匾……从牌匾消失到一直到那个时段,那是第一次(发现),所以说心情特别的激动。

  37年来,李勇不记得磨破了多少双鞋,却记得哪座敌楼怕连阴雨,哪段城墙容易风化。可无论他怎样耐心守护,长城仍难抵岁月的侵蚀,而这成了他心头最大的遗憾。

  转机,源于一场相遇——石家庄铁道大学王晓芬团队,带着数字采集设备来了,他们告诉李勇,守护长城还有新的方式。

  石家庄铁道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所长 王晓芬:我们是想把京津冀这一区段的长城,然后以这个数字地图的形式,给它虚拟复现。从秦皇岛到保定到承德到张家口唐山,这一区段的长城怎么样和我们的地图一一对应起来,我们想做这样的一件事。

  保定市涞源县长城乌字号保护站站长 李勇:真是不可思议,石头裂缝,都特别特别清晰。

  咱们涞源有一个浮字号,曾经有一个雕花楼,因为经过这么多年,风吹、日晒、雨淋、雷击等自然灾害,已经消失了,现在只有在一本老书里面,才能看到,如果早几十年前有这种技术的话,我感觉能够把它更完整地留下来。

  石家庄铁道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所长 王晓芬:就是已经坍塌不见了的,然后我们后期,也可以根据这个数字技术,和我们根据一些文献的这个参考,和像您这样的长城保护员的这种叙述,我们也可以给它进行一个虚拟的复现。

  当万里长城遇见数字之光,文明的传承初心不变,却有了更为辽阔的未来。文明冀事,与您一起探访燕赵大地的文明新风。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

编辑:【梁周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