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涿鹿:社区治理减与增 藏在细节里的民生温度

时间:2025年10月14日    来源:中新网河北

  中新网河北新闻10月14日电 (黄晓静 张晓华)“以前旧政府家属楼没物业,路灯坏了好久没人修,现在有了‘社区能人先锋队’,当晚就能亮堂堂,大家住着也舒心。”近日,张家口市涿鹿镇轩辕社区居民王女士望着重新亮起的路灯,语气里满是欢喜。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涿鹿镇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搭平台、建队伍、强联动、创机制”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的生动实践,让社区治理的成效在民生一线持续显现。

  搭平台通诉求 让群众“有话好说”

  “这下能好好吃饭,按时吃药了,真是谢谢你们!”卧病在床的张先生拉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手,很是激动。张先生是北关社区的五保户,突发疾病后生活无法自理,饮食起居、日常用药都成了难题。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走访时发现这一情况,立刻联动民政部门,为他联系好合适的养老机构,妥善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据悉,为让群众诉求有处说、有人管,涿鹿镇构建“1+7”诉求收集响应工作机制,即以1个镇级社区办群众诉求中心为“中枢大脑”,同步开通诉求“二维码”、微信小程序和热线电话,统筹协调复杂诉求;在7个社区设立群众说事点,组建下访小分队,网格员定期下沉小区倾听民声。截至目前,累计收集并解决群众诉求192条,办实事177件,其中社区说事点直接解决小微诉求78件,社区办群众诉求中心共收集群众诉求9件,成功织密“小事社区闭环、大事统筹推进”的民生服务网络。

  建队伍优服务 让群众“有事好办”

  “家里水管漏水挺着急,想起前段时间社区工作人员在微信群里说过有事可以找社区帮忙,于是拨打了社区电话,社区‘能人先锋队’的师傅上门半小时就修好了。”西关社区独居老人赵阿姨的经历,折射了涿鹿镇服务队伍的“零距离”效能。

  据悉,围绕“诉求有人接、难题有人解”,涿鹿镇分层组建两支核心队伍:一方面动员183名有一技之长的党员、群众,组建7支社区“能人先锋队”,就近解决换灯泡、修水管等小微诉求209件;另一方面整合资源,组建2支共38人的镇级为民服务应急队,专攻社区办不了、部门够不着的紧急难题,已成功解决31件,做到了“群众有急难,队伍就靠前”。

  强联动破难题 让群众“难事快办”

  “这杂草都快比人高了,天气越来越冷,草也越来越干,一不注意着火怎么办?”站在拆迁区斑驳的围墙外,南关社区居民李阿姨对着来访的社区下访小分队,话里话外都透着焦虑。小分队当场踏入杂草丛,仔细排查后发现,有多处火灾隐患点,立刻启动“社区吹哨、乡镇统筹、部门报到”闭环机制。

  针对此情况,镇社区办当天就牵线县直部门,明确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为责任单位,该单位工作人员次日一早就带着工具“报到”,联合社区“能人先锋队”,敲定“机械清障+人工拾捡”方案,曾经的“隐患区”变成了干净整洁的闲置地,李阿姨路过时特意停下,对着工作人员连连道谢。

  截至目前,三级响应机制已高效破解17起民生难题,每一次“哨声”的响起与回应,都让“急难愁盼”的解决之路更短,让为民服务的温度更浓。

  创机制暖民心 让群众“办事暖心”

  “孩子暑假没人管,社区托管班不仅能辅导作业,还能做手工,我们出门做生意踏实多了!”北关社区商户刘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涿鹿镇特色服务机制的民生温度。

  当寒暑假来临,北关社区就通过线上招募志愿者等方式,积极组建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针对辖区居民及商户子女开设社区公益托管班。志愿者们每天辅导孩子完成假期作业,设计手工制作、绘本阅读等课程,开拓课外知识;遇到家长下班晚的情况,托管班还会适当延长看护时间,切实减轻辖区居民和商户假期“看护难”的负担,惠及社区居民及商户200余户。

  此外,7个社区还结合实际各展所长:东关社区“红星代办站”为特殊群体代办事项158件;西关社区“逢5说事日”解决杨堡平房区污水管网难题,铺设管网563米;轩辕社区“112”工作法开设公益托管班服务儿童93名;鼓楼社区“名家工作室”开展20次书法课堂;南关社区“贾桂忠服务队”推动10余名低龄老人转型为服务者;合符社区“便民工具柜”178件共享工具流转35次。这些机制让服务精准落地,成为连接民心的“暖心纽带”。

  如今,涿鹿镇以党建为“红色纽带”,串联平台搭建、队伍组建、多方联动、机制完善四大治理环节,推动服务资源“动”起来,治理效能“提”上来,累计化解群众诉求超800件。下一步,涿鹿镇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以精准服务办实“民生小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在细微处持续升温。(完)

编辑:【梁周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