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311-85290821

“京畿之城”河北保定的嬗变:农旅融合答题乡村振兴实践

时间:2022年07月21日    热线:0311-852908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大激店村 李明 摄

  中新网保定7月21日电 (郝烨 吕子豪)农旅深度融合,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乡村优质旅游资源再度升级,不仅可擦亮地区文旅产业的“金字招牌”,更可联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破局”?

  “京畿之城”河北省保定市,在夯实乡村文化阵地、推进文化活动以及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中取得实效,成为促进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桃子丰收保定果农喜笑颜开 李明 摄
桃子丰收保定果农喜笑颜开 李明 摄

  文化赋能 献出乡村发展“锦囊妙计”

  七月盛夏,行走在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大激店村的复古宅舍间,一路美景映入眼帘——百草沟河穿境而过,沿河村道闲适悠然。

  据载,早在唐朝时,大激店村便设有驿站,明清时期为九省通衢巨镇。近年,当地在保护古建筑原貌基础上进行修缮,恢复了古代三门、慈航寺、文庙等,修缮后的古戏楼、观音堂组成了一个小型古建筑群,楼堂相对,珠联璧合,成为独特的村景。

  走进村内的九亩竹院艺术家文创园,手工老师李钱瑶正在给来客讲解蓝染的制作流程。文创园内,竹马制作、陶器手作、铅字印刷等各类文创体验课程和设计感十足的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大激店村新修建的东门 李明 摄
大激店村新修建的东门 李明 摄

  李钱瑶称,文创园还开设有“小匠人培养计划”,并与多家小学、幼儿园合作成立了研学基地,“每到周末和节假日,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

  丰富文化活动只是这里破解乡村旅游难题的“锦囊妙计”之一。

  “挑眉、睁眼、叉腰……”走进位于大激店村的王贯英老调艺术纪念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定老调传承人毛素欣正在给学员讲戏。几年来,毛素欣经常来到大激店参与文化活动。“这里的村民有戏曲基础,也有着传承文化的基因。”毛素欣说。

  近年来,为加强“非遗”保护和利用,当地积极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动“非遗”传承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促进与相关业态融合发展。

  据大激店村党支部副书记李钱琛介绍,大激店相继建立了“耕余书画社”“乡音国剧社”“读书协会”,并成立秧歌队、大鼓队、竹马队等传统文化队伍,形成“宣传文化一条街”。此外,当地经常在古戏楼和文化广场组织戏曲演出、节庆灯展等系列活动,吸引了高校学者、文化专家等文化领域人才。

  “这个村庄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也很热情,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的这种乡村。”在华留学生西马坦言,走进大激店村让他收获颇丰。

图为保定市竞秀区南奇乡一亩泉原貌(资料图) 李明 摄
图为保定市竞秀区南奇乡一亩泉原貌(资料图) 李明 摄

  农旅体验 绘出振兴田园风光

  盛夏时节,蝉声鸣鸣。走进保定市竞秀区南奇乡一亩泉村成方连片的桃果种植园,蓝天丽日下,一排排桃树密密层层,果农们正熟练地采摘桃子。

  一亩泉,被誉为天下名泉,历史上曾是风景如画的游览胜地,民间有“先有一亩泉,后有保定府”的传说,一亩泉村因此得名。

  赏花、摘果、体验农耕、品味民俗……依托丰富的林果种植资源,如今的一亩泉村生态游日益火爆。一亩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吕红星介绍说,自2021年开始,一亩泉村都会举办“情系一亩泉”竞秀区乡村文化旅游季文化惠民活动。通过举办乡村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打响叫亮了“情系一亩泉”“竞秀村博会”等文化旅游品牌。

河北省保定市举办文化活动加大文化旅游品牌推广 谢明 摄
河北省保定市举办文化活动加大文化旅游品牌推广 谢明 摄

  同时,作为府河的发源地,一亩泉与保定城市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22年4月18日,规划建设范围达7573亩的“一亩泉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正式启动。保定市长闫继红在启动仪式上表示,项目规划投资约56.5亿元,主要建设泉水复涌、活态博物馆群(一亩泉博物馆、乡村振兴馆、红色文化馆、二程书院、非遗文化街区)、桃莓产业园、生态修复示范区、乡村振兴展示区、农旅融合体验区、水系整治、景观绿化、智慧工程等项目内容,让保定的“母亲河”恢复活泉绿水盛景。

  为重新提振旅游行业的发展,推动文旅产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当地还通过加大对文旅行业的资金支持、加强非国有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支持力度、解除旅游行业“熔断”机制、加大文化旅游品牌推广、推动体育消费等措施,全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同时,我们对符合条件的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示范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全力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为方向,切实落地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提升产业附加值。”竞秀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春颖称。

  京畿福地,未来可期。如今,河北保定逐步实现了从传统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观光与旅游并举的转变,为描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图景增添了浓重一笔。(完)

编辑:【郝烨】
中新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新闻热线      |      法律顾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